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人工智能讓聾啞人群“聽見”聲音

2019-01-30 14:19
智能相對論
關注

在2018年,一位律師成了網絡紅人,在年底更是被央視評為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,他便是被稱為聾啞人的“法律代言人”、“中國唯一手語律師”的唐帥。

唐帥的父母都是聾啞人,使得唐帥心中一直都對聾啞人有著特殊的情感,也正是見證了聾啞人群在社會生活中所遭受的不公和不便,他決心為聾啞人發(fā)聲。他制作了國內第一檔、也是唯一一檔為聾啞人普法的欄目《手把手吃糖》,但是他也表示不再想做這個“唯一”,聾啞人需要更多的幫助。

在2018年國家司法部聯(lián)合殘聯(lián)共同下發(fā)了“法援惠民生·關愛殘疾人”項目通知,鼓勵為聾啞人士提供更多、更專業(yè)的服務,但一些人為的幫助很難讓他們的生活得到實質性的改變,聾啞人與外界溝通依然存在很大的障礙。AI的介入或是為聾啞人打開新生活那扇門的最佳方式。

AI幫助聾啞人與世界交流

從唐帥所說的故事中,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聾啞人生活中的不便,即便同樣是使用手語交流,都有可能是雞同鴨講,在我國目前手語分為兩種,一種是文法手語,就是平時在新聞聯(lián)播或是重大會議上的翻譯,相當于普通話;另一種是自然手語,相當于各地“方言”的一個集成。

文法手語與自然手語完全不同,在日常生活中聾啞人基本都是使用的自然手語,而專業(yè)的手語翻譯學習的都是文法手語,所以甚至交流都需要靠猜,這樣一來難免就出現(xiàn)了很多問題。

例如,唐帥所經歷過的一個案子,這也是改變唐帥一生的一件事,在2016年,一位年過8旬的老奶奶找到唐帥,見面之后就直接跪下了,哭著用手語一直比劃“救救我女兒,他說她沒偷!”

在了解過程中,唐帥觀看了錄像視頻,被告那名聾啞女子一直在用手語表示“我沒偷”,但是手語師只懂得文法手語,其連蒙帶猜的理解為,女子供認“自己偷了一部金色的蘋果手機”。

這一事件差點影響一個人無辜之人的一生,但是這類事件唐帥遇見過不止一次,除了一次次為聾啞人群挺身而出他也沒有太多好的辦法。

而一些AI產品的出現(xiàn),為聾啞人士與外界架構起了一座可以溝通的橋梁。

像智能手語翻譯手套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,但一直都處于研發(fā)完善階段。之前,在美國兩位大學生就研發(fā)了一款名為“SignAloud”手語翻譯手套,“SignAloud”能將聾啞人的手語翻譯成語言說出來,它穿戴起來跟普通手套基本沒有差別,但因為手套需要翻譯手語還需要發(fā)音,所以手套還需跟電腦設備相連接,他們目前正在嘗試移動化的改進,通過藍牙讓手套通過手機就能完成這些工作。在做類似研發(fā)的還有國內廣東技術師范學院一只學生團隊。

通過手語翻譯手套,聾啞人士的傾訴不會再被“置之不理”,也不會再出現(xiàn)因為手語不通而需要胡亂猜測。

另外,手語翻譯手套相比人類手語翻譯顯然更加效率,它不存在學不會的困擾,也不會只懂文法手語或自然手語,并且人類手語翻譯一個人學會了也就只一個人會,但是一臺機器學會了就相當于所有機器都會了。

除了“說”,AI也在幫助聾啞人士“聽”,例如谷歌的DeepMind唇語識別技術,目前DeepMind唇語識別的正確率大概在50%左右,可不要小看了這一數(shù)字,人類唇語專家的讀唇的正確率連13%都沒到。

在國內也有像搜狗等很多企業(yè)都加入唇語識別技術的研發(fā)之中,將唇語識別技術與其他穿戴式設備例如智能眼鏡結合后,能夠讓聾啞人與他人交流時將不再依靠打字、寫字。

醫(yī)療設備不該成為家庭的負擔

數(shù)據顯示,我國目前聾啞人士有2000萬以上,并且每年還有近3萬的兒童因各種原因成為聾啞人。

在眾多聾啞人的輔助性產品之中,人造耳蝸應該是被最為熟知的產品,人造耳蝸本身也屬于一種電子裝置,但使其被廣泛熟知的并不是其功能或是效果,只因其高昂的價格。

在2018年,有幾起尋找人造耳蝸的啟示被各大社交媒體廣泛傳播,其動輒10幾20萬的價格讓不少人下了一跳。

人工耳蝸是第一個“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器官”,也是截止目前被視為最成功的“人工器官”,但這么多年過去了人造耳蝸的價格依然很高,像國產耳蝸售價約在5-10萬,而進口的更是在20萬左右。倒不是這些醫(yī)療廠商在掙聾啞人的黑心錢,只是從生產到安裝再到調機服務確實是需要這個價。

當然國家殘聯(lián)、各類公益基金對于困難家庭購買耳蝸會有很大補貼,人造耳蝸也被很多省納入了醫(yī)保,像廣東在2018年也將人造耳蝸納入了醫(yī)保,但所謂一分錢難倒英雄漢,即便是有這些政策對于很多家庭而言還是很勉強,并且人造耳蝸也并不適用于所有聽障人群。

隨著手語翻譯手套、唇語技術等新技術的成熟,必然會給聾啞人士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,但是這些輔助設備不該成為聾啞家庭的額外負擔。

從唐帥的經歷中,我們知道很多聾啞人士受教育程度都不高,往往也都找不到好的工作,像在2018年就曾爆出過聾啞人送外賣被當成乞討的新聞,連送外賣都會被人誤解,可見聾啞人士討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。

所以這類產品的商業(yè)模式,還需要仔細考量。像翻譯手套這類產品若市場售價不高的話,可以選擇直接針對TO C市場,但有一些大型的手語翻譯機器人、唇語翻譯機器人,想要直接針對聾啞人市場銷售顯然不太現(xiàn)實,可以考慮將技術模塊化之后,嵌入類似超市導購機器人、銀行服務機器人之中進行配套銷售將會是不錯的選擇。

另外,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也可能成為這類產品的銷售渠道之一,先今在馬路上設置盲道、在各類公共場合設置殘疾人便捷通道,已經被當成理所當然,那么在以后一臺臺佇立于政府服務部門、機場甚至是街道旁的服務于聾啞人士的機器人也會成為可能呢?

科技讓聾啞人“感受”聲音

唐帥在小時候曾差點出現(xiàn)過一次意外,那時唐帥剛出生沒多久,被毛毯蓋住了頭,因呼吸不順暢,哭的臉都紫了,但是因為父母都是聾啞人,他們聽不見半點異常,幸好當時外婆來了,才及時揭開毯子。

“聽見”對于聾啞人而言恐怕是他們一輩子最大的夢想,可礙于不適應耳蝸或是經濟情況等種種原因,大部分聾啞人只能生活在一個無聲的世界。

有心理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聾啞人大多都有輕微的自閉或自卑心理,不太與外界溝通,而根本原因還是他們聽不見你的聲音。

聾啞人之間都有一個圈子,他們大都只與圈內的人來往,也正是這種原因,使得很多正常人感受不到身邊的聾啞人群,進而忽視了他們的存在。

在科技發(fā)達的如今,雖然還沒有可以完全治愈他們的辦法,但卻也有很多東西能讓他們“感受”聲音,在幫助他們生活的同時,也算是滿足了他們的心愿。

在日本一名設計師發(fā)明了一款名為Ontenna的智能發(fā)卡,Ontenna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發(fā)卡內的傳感器,以光和震動的形式將周圍的聲音傳達給佩戴者,就好比貓咪可以用胡須感知周圍空氣的流動一樣。

這款發(fā)卡能把30到90分貝之間的聲音轉變?yōu)?56種不同的振動與光的模式,借助這種傳播方式,聲音的節(jié)奏、形式、音量等等都可以被用戶感知。很多日本的測試者使用后感到無比的喜悅,這款發(fā)卡讓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了聲音的存在。

但這款產品目前還未上市銷售,其最大的問題是會將周邊所有的聲音進行反饋,在嘈雜的室外環(huán)境下產品的體驗性就會大打折扣,只能適用于安靜的室內環(huán)境。

雖然產品距離商業(yè)化還有很大一段距離,但日本政府對這項研發(fā)給予了大力支持,團隊也正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。

另一個滿足聾啞人士感受聲音的產品是一臺攝像機,名為“聲源攝像機”。目前很多國內外的公司都在對這類產品進行研發(fā),并且有部分產品已經上市。

聲源攝像機可以通過鏡頭顯示聲音發(fā)出的位置,可以讓使用者“看”到聲音,它之所以能看到聲音是因為它身上安裝了多個收音麥克風,再加上一個光學相機。

這類設備目前被多用于救援、工業(yè)及城市道路管理領域,像在2018年12月,重慶市九龍坡區(qū)就安裝了4套聲源攝像機,用來抓拍亂按喇叭的違章車輛。

對于聽障人士而言同樣有很大作用,在家中安裝一套這樣的設備,再加上一個顯示器,那么無論是有人敲門或是燒水都可以通過顯示器實時查看,不用再守在灶臺旁邊或當心有人拜訪而完全不知了。

小結

常說科技改變生活,從細節(jié)做起。聾啞人士的生活同樣需要科技來改變,看著他們好像對身邊的事情都“漠不關心”,實則是他們“無能為力”。我們期待能有更多唐帥這樣的人出來支持他們,也希望隨著科技的發(fā)展聾啞人們不再需要唐帥們的幫助,因為靠他們自己就能行。

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(lián)系舉報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人工智能 獵頭職位 更多
掃碼關注公眾號
OFweek人工智能網
獲取更多精彩內容
文章糾錯
x
*文字標題:
*糾錯內容:
聯(lián)系郵箱:
*驗 證 碼:

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