侵權投訴
訂閱
糾錯
加入自媒體

曝光N次依然無解?App泄露隱私為何如此難根治

用戶:人們是否真的在意隱私泄露?

去年,互聯(lián)網大佬的一句“中國人對隱私不敏感”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。盡管這句話引起了爭議,但國人不注重隱私保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事實。和國外相比,國內移動互聯(lián)網的發(fā)展速度更為驚人,以至于不少用戶第一次接觸數碼產品,就已經是目前移動互聯(lián)網終端的究極形態(tài)——手機。部分用戶缺乏隱私意識,而手機又是絕佳的隱私收集器,隱私泄如山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
其實別說智能手機了,長久以來人們用電腦也不注重隱私保護,軟件的流氓行為一籮筐

例如很多中老年朋友,第一次上網就是因為子女們送來了手機,懂得設置鎖屏密碼就不錯了,要他們理解什么是“權限”、“Cookies”、“中間人劫持”……這未必也太過于強人所難。遇到某個APP請求權限的彈窗,不少用戶第一想法就是怎么這么麻煩,趕緊跳過,而不是意識到這APP有某方面的風險。此情此景下,隱私保護儼然成為了天方夜譚。

國人對隱私有多不注重?看看怎樣的APP受歡迎就一清二楚了。下面這些APP在國內人氣極高,但卻是對隱私有著嚴重的威脅,一起來看看吧。

WIFI共享類APP

WiFi共享類APP可謂是蹭網神器,然而它們天生就伴隨著泄漏隱私的風險。不少朋友都會用它們來免費上網,但此類App之所以能讓你連上某些加密WiFi,靠的必然是龐大的WiFi密碼數據庫。而這數據庫之中,是否會存在用戶不知情下泄漏出去的隱私?這是非常值得擔憂的。

央視曾報道過這類APP泄露密碼的問題

免費WiFi的熱度超乎想象,連QQ也內置過WiFi分享功能,root過的話甚至自動分享密碼,隱私蕩然無存

但偏偏,這類APP或者功能卻廣受人們喜愛,以至于不少產品都走上了這條邪門歪道。例如,著名的國產ROM MIUI一度將WiFi共享作為賣點,允許用戶將WiFi密碼分享到云端,結果引來了口誅筆伐,現(xiàn)在已經將共享方式修改為不易在公眾傳播的二維碼;而手機QQ也一度內置WiFi共享功能,幫助用戶連接熱點,但在輿論壓力下,相關功能已經被打入冷宮。

迫于輿論,QQ隨后暫停了這項活動

使用一些WiFi分享App,意味著把無線網絡的隱私給對方任人魚肉,但遺憾的是很多國人都沒有意識到這點。WiFi共享類APP現(xiàn)在仍經久不衰,國人的隱私意識有多么淡薄也由此可見一斑。

廣告過濾APP

為了去除手機廣告,不少朋友都選用了全局過濾廣告APP。這類APP不需要root,卻不僅可以過濾掉網頁廣告,甚至連APP的廣告推送乃至內置廣告都能趕盡殺絕。然而,大家對它們的機理卻不甚了解,這類APP會建立本地網關,將用戶所有網絡連接的流量置之眼皮底下,如此一來就可以通過規(guī)則匹配來剔除流量中的廣告數據。誠然這招效果拔群,但卻蘊藏著泄露隱私的高危風險。

把流量交給廣告過濾工具,也意味著把隱私完全交給了別人

例如著名安全廠商火絨就曾經播報過,廣為流行的去廣告軟件AdSafe存在流量劫持的行為。AdSafe以及它的疑似馬甲“清網衛(wèi)士”、“廣告過濾大師”會劫持用戶的上網流量,將網頁進行不正常跳轉,你上網的時候就算輸入的是正確的網址,卻有可能出現(xiàn)被這類工具劫持到另一個站點的情況(點此查看播報)。

在手機上,去廣告APP通過建立VPN通道接管全局流量,可監(jiān)控你通過網絡發(fā)送的信息

AdSafe在安卓平臺也有相應版本,在安卓上它是通過建立VPN通道來接管網關的,也有能力劫持流量。而既然它們能夠劫持流量,自然也能夠泄露隱私。你發(fā)送的個人信息,都會經由它們的視野?上У氖,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類APP的隱私風險,依然用得不亦樂乎。如果一定要使用這類APP,建議選擇開源、規(guī)則列表開放的產品使用,莫讓隱私落于他人之手。

安全/殺毒APP

這是很多朋友手機上必備的一類產品,然而這年頭最令人頭大的甚至不少中毒,而是中殺毒軟件,這類APP的威脅可見一斑。

安全/殺毒類APP所申請的權限之多,在各類軟件中名列前茅,如果你root了的話,它們甚至可以決定手機系統(tǒng)的生死。安全/殺毒APP并不是沒有做過無節(jié)操的事情,例如某國內著名安全廠商,旗下產品就做出過私自修改Recovery分區(qū)、導致ROM無法正常升級的惡劣事件。為了所謂的“安全”而將自己置身于隱私泄露的高風險下,或許得不償失。

某安全廠商的產品甚至膽敢更改手機的Recovery導致手機變磚,能對你的系統(tǒng)做什么不言而喻

實際上,目前的手機系統(tǒng)對于惡意代碼的防范已經足夠安全。且不說有嚴密權限系統(tǒng)的iOS,就算是安卓,普遍也內置了惡意代碼檢測機制,Google每個月還會發(fā)布安全補丁。更何況,第三方安全/殺毒APP到底有多少用途,還得打個問號——根據著名安全測試機構AV-Comparatives的報告(點此查看),Play商店中250個殺軟只有80個能夠在測試期間檢測出30%的惡意軟件,有很多產品本身就是惡意軟件,而且誤殺情況頻發(fā)。表現(xiàn)比較好的方案來自AhnLab、卡巴斯基、Avast等等,而這些也是ROM內置安全機構常見的方案提供商。

Google Play和手機ROM的安全機制已經足以夠用,第三方安全APP平添風險

因此在移動平臺上,系統(tǒng)內置的安全方案已可堪當大任,第三方安全/殺毒APP作用有限,反而會平添隱私泄露風險,然而不少朋友顯然沒有這方面的認知和警惕。

這里提到的只是部分典型例子,除此以外,國內用戶還經常做出一些將隱私拱手讓人的舉措,例如某個商家的抽獎活動需要提交個人信息,大量用戶毫不猶豫就鉆進了這一圈套,如此現(xiàn)象屢見不鮮。信息時代飛速前進,來不及停下來等一等隱私意識仍處于懵懂狀態(tài)的人民,這給了用心不良的APP們大量可乘之機。

<上一頁  1  2  3  4  下一頁>  余下全文
聲明: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場。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(lián)系舉報。

發(fā)表評論

0條評論,0人參與

請輸入評論內容...

請輸入評論/評論長度6~500個字

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,請輸入驗證碼繼續(xù)

暫無評論

暫無評論

安防 獵頭職位 更多
文章糾錯
x
*文字標題:
*糾錯內容:
聯(lián)系郵箱:
*驗 證 碼:

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